小妍的爸爸俊明是工程人員,經常在外地工作,偶而才會回家,媽媽怡如在市場打工,和鄰里關係都很不錯,但和俊明的關係則因聚少離多,俊明又沉默寡言,兩人逐漸冷淡少互動。 |
媽媽離開施暴又失業的先生,獨立照顧姊弟,貼心的姊姊,姊代母職,幫忙照顧弟弟,是家庭不陌生的好行為,有了姊姊的幫忙,媽媽才能專心工作,殊不知姊弟目睹暴力,面對新環境的適應,媽媽要長時間工作,姊弟的無助焦慮,無法抒解。弟弟哭鬧需要的是親情的安慰,如今卻被強力壓制,連姐姐自己都需要撫慰,也被迫成為母夜叉,兩個孩子在環境轉換之中,又失去親人的陪伴與依靠,難以調適,只剩下完成任務的指令,做不到不是他們不聽話,而是任務過度艱鉅。 根據觀察,有些小孩由於父母親職功能缺失,需負起原本屬於大人的家務與責任。他們被迫扮演「父母」或「配偶」角色,除了擔負「工具性」親職任務,像是洗衣、煮飯、照顧家人、打工賺錢、教弟妹功課,也有「情緒性」親職任務,例如扮演父母的情感抒解與依賴對象。小妍此時要當起老師教弟弟讀書、當起嚴父嚴加管教,還要當起媽媽的閨蜜,安慰疲憊的媽媽,一人身兼至少3職,不知道還是小孩的小妍,有沒有選擇說不的權利?這樣承擔過高的期待與情緒需求,是不利身心健康,被迫離開兒童的角色,表面的堅強與獨立,可能是建立在擔憂與恐懼之中,不是真的成熟,日後可能提前摔落在再也無法承受壓力的自責之中,殊不知,是孩子被迫提早擔任父母角色,已大大超過其年齡負荷。 協助方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2.大人的慌亂情緒,對孩子訴苦,要適可而止。大人不方便告訴別人的心情故事,全向孩子傾訴,結果自己舒服了,孩子緊張了。最好尋求專業諮商服務,減少將孩子當訴苦對象,讓孩子背負更大的情緒包袱。 3.母親帶著孩子從暴力中逃離出來,需先安頓自我的驚恐感受,要跟孩子好好說明與解釋,家庭變動與保護安全等重大議題,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才是,在變動的環境中,要如何守護彼此,否則仍會擔心再度變動,如果失去媽媽怎麼辦,流離失所無所依靠。慢慢的建立起正常作息活動,有新的生活圈,新的朋友,雖然跟過去不同,但慢慢的會更好。 4.離婚前後媽媽需要跟孩子說明,就算離婚後,父親有可能會申請探視。爸媽離的是婚姻關係,但親子關係無法離,媽媽在沮喪時切記不要動輒說出『不要』孩子話語,務必要冷靜下來。孩子發脾氣胡鬧行為,不是壞,而是不安。大家需要時間相處,而不是威脅丟掉。 5.媽媽需要平靜下來,面對這人生巨大變化。父親也是。因為不會控制情緒,做出傷害家人的事,應坦承面對自己的無能無助,尋求幫助,學習好好對待家人。行為要修正,遺憾要彌補,關係要修復,說愛不嫌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