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Links
專家如何說

志偉的爸爸有酗酒的問題,常常酒後失控家暴一家人,志偉的媽媽無法忍受要求離婚,但阿嬤阿麗不肯讓志偉跟著媽媽,堅持要留在身邊自己帶。然而爸爸依然經常酗酒,也持續對阿麗和志偉有家暴行為,直到阿麗申請了保護令,爸爸離家不回,祖孫倆才能有安全生活。

然而阿麗已經60多歲,教養孫子體力上有些吃力,也有很大的管教壓力,阿麗很希望志偉不要像爸爸一樣學壞,所以希望他能好好念書,聽話懂事,但志偉和阿麗有很大的親子衝突,因為志偉已經國中了,還是貪玩不喜歡念書,脾氣也不好,有時被阿麗叨念責罵時,頂嘴或摔東西的模樣,讓阿麗看了很害怕。
阿麗知道家暴帶給志偉很大的傷害,沒有媽媽在身邊,對爸爸又是厭惡,但阿麗不知道要怎麼教志偉,萬一志偉以後變得像爸爸一樣,自己不就要苦命一輩子了


專家的話

阿嬤阿麗的處境是辛苦的,兒子的家庭問題,成為他的責任與負擔。一般而言隔代教養的難處,不只是阿公阿嬤體力不如從前,也有管教技能比較僵化,與孫子有代溝,更困難的是,父母親離開了孩子,對親子之間感情依附形成的空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取而代之。阿嬤雖然苦口婆心,但有時就會像工具人,負責飲食起居,當孩子還小會依賴,等孩子進入青春期,這些照顧無法涵蓋人生的引領,一再地勸導成為無效的嘮叨。

暴力與酗酒對家庭的破壞與傷害非常巨大,志偉的爸爸,因暴力與酗酒沒有妥善治療產生的負面循環,難以估計,不止個人職業功能不彰,無法經營家庭,還會拖累身邊的人。男性對於情感覺察與學習太薄弱,寄身於最壞方式的宣洩,若能學習到好好溝通,災害就不會像骨牌般連番倒下,一波接一波。
除了父母不和、離婚家暴的陰影,志偉在青春期的壓力,仍要學習面對自我發展與認同。阿嬤把志偉看做是父親的縮影,一事無成,暴躁頂嘴,擔心憾事可能再度重演,阿嬤內在的隱憂說出口的話怎可能會好聽。台語有諺語說道「捷罵袜聽、捷拍袜痛」,意旨孩子經常罵,習慣了他不會聽,經常打也沒有效果,傳統式的教育,缺乏正向語言,帶來自尊更低落,孩子跑更遠。
我們常會用嘮叨口氣一再提醒孩子負責任,這對於青春期孩子,可能備受壓力。他們看似叛逆,其實是無能為力,而大人的嘮叨,其實是在表達對問題可能再度發生的焦慮。過度監控和叨念的叮嚀,容易造成祖孫關係的緊張,脫口而出的預言「你是要像你沒用的爸爸一樣嗎?」,更是在孩子的傷口上狠狠補上一刀,彷彿自己是不被喜愛,阿嬤不得不承接的麻煩燙手山芋。
阿麗和志偉都要學著相信,孩子和父母是不同的個體,不要用暴力複製的詛咒預言來困住正在成長的孩子,阿芳可以試著把指控悲情轉向鼓勵志偉獨立的目標,避免對宿命的悲歎,就事論事的和孩子討論生活的方向,面對情緒的方法。而當孩子相信你眼中看見的是真實的自己,而不是他背後那個幽靈時,一份新的親子關係才能重新展開,走向前進。

協助方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阿嬤的擔憂似乎是強大的自我暗示,預告孫子是不良的。眾所皆知,結果孩子被推向反抗與叛逆,本來沒事也會像有事。辛苦了一輩子的阿嬤,如果孫子有動能,請結合當地資源,將孩子的動能發揮到適當的管道,而不是強力控制與防阻。

2.青春期孩子學習動機與方向,不一定只能以學校課業為主。如果對讀書沒興趣,學校有技藝學程,可往操作項目學習,為一技之長打底。阿嬤想要志偉變成自己理想的樣子,嘮叨又愛念,限制兩人在互看不順眼的框框裡。阿嬤會老,孩子會長大,能夠將孩子導向自立自強,獨立之路,讓志偉學習打工、照顧自己,使用金錢,學習安排時間。一味的限制,最後孩子可能只想逃離。

3.志偉的父親家暴酗酒,固然難以接近,但媽媽也是嗎?阿嬤不喜歡孩子跟著媽媽,限制了母子的往來,如果媽媽沒有家暴前科,是否能讓孩子有機會探視自己的母親。人為早期的分隔,也許是阿嬤心中的「保護」,也可能背上阻隔的罪名,孩子有親人,父母分離不是他的錯,不要把孩子搞的像罪人。

4.祖孫的感情應是自然而真誠的,注意安全與導向有意義的生活,才能逐漸離開受暴陰影。父親的酗酒已經造成妻離子散,連母親都害怕。酗酒不只傷身體的器官,對腦神經與自控能力是莫大的傷害。家暴的相對人,通常會被轉介做戒酒治療,希望爸爸能夠把握治療的機會,從新做人,才有機會重返家庭,與家人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