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師新接這學期的小三學生,帶班不久,陳老師就發現班上的小伶有些特別,小伶安安靜靜不太說話,雖然想和同學交朋友,但似乎不得方法。陳老師特地找了個機會和小伶聊聊,小伶雖然表達能力不是很好,但很渴望能交到好朋友,不過小伶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心。 陳老師趁著家庭訪問約媽媽見面,媽媽非常關心小伶的狀況,也詳細的描述小伶在家中的狀況,但媽媽對小伶有很大的管教無力感,媽媽覺得小伶常常不聽話,很固執己見,還會頂嘴,媽媽則把小伶任性的原因導向爸爸的溺愛,媽媽認為爸爸自己做好人,卻把黑臉給媽媽,媽媽為了教養的問題和爸爸討論,沒想到爸爸居然動手打他,媽媽覺得小伶的問題,爸爸才應該要好好和老師討論。 |
孩子夾在爭吵不合的父母之中,很難全身而退,主要是無法拿捏行事準則,做什麼都錯,說什麼都不對,對外逐漸表現的沒有自信,對內可能選邊站,加入了父母的戰局,成為一方的啦啦隊,或是無力承載父母爭吵而精神耗弱,出現身心症狀。父母應瞭解拉攏孩子對抗另一方,視為得勝是一件愚蠢的行為,因為就算贏得一時卻輸了更多。當孩子成為遍體鱗傷的戰場,不知道是誰會感到高興。 一般成為婚姻吵架地雷的主要標的,包括金錢處理態度、子女管教方式不一、姻親問題與外遇,若沒有善意的溝通,不合的衝突點,將日積月累的啃食親密關係,若再不能找到好的溝通模式與解決難題的方法,最後失望與憤怒就會掩蓋對婚姻的期望。 協助方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2.心平氣和時,不要用批評或指責的態度,談一下彼此的意見與感受。先不要急著要對方照自己的意思做,而是先瞭解對方為何會這麼做的原因。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口氣與態度,責罵與挑剔往往無法令人理解心意的全貌,改一個方式,用「我訊息」不批評的簡述,對方或許能理解。 3.互動是兩個人互相造成的。激動時刻不是好的對談時機,彼此都需要控制情緒,好好把話講完,雙方才能討論問題,不然很容易演變成互相攻擊,或被動攻擊,以消極抵抗的方式轉移焦點。曾經講過尖酸指責話語或動手推打者,對對方有不禮貌與傷害,應先做道歉,彼此將憤怒不滿歸零後,才能與對方合作,持平的看待需要討論的問題。例如先生買什麼東西給孩子,對孩子是利大於弊。如果太太已經看到了,先生為何沒有採納,是否先生另有隱情,需要協助。 4.先生不要以為動手是有用的方法,現今社會對於暴力是予以譴責的,也將無法好好說話視為能力的缺陷。太太的強勢可能是讓先生出手的原因,但畢竟用拳頭溝通,是觸犯法律,也無法長期使用,必要的時候應求助專業人士協助,透過良好的澄清與示範,將有助於夫妻兩人在不同意見中,找到不傷害彼此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