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Links
分享園地

《認識目睹兒》教師與善的距離很近〜目睹暴力兒的傷需要你看見

諮商心理師 何美雪  

諮商室裡,看著這位眼前抱頭痛哭失聲的大男孩,我的心也揪起來!

 小智是個沒有童年的孩子,有記憶以來就常面對父母嚴重衝突,衝突發生時他只能瑟縮得躲在房間角落,平日則小心翼翼的避免犯錯,以避免因為自己引發父母爭吵,無形中小智養成極度壓抑與沉默的個性,即使他在小四開始會自傷但也總是遮掩得很好,直到這次他自殺了…。或許我該慶幸他這次自殺沒有成功也喚起學校輔導關注,但在晤談中我更遺憾的發現,原來小智的創傷很久很深了,但他一路從國小到國中,他外表的乖巧讓其內在的傷從未被發現,當然也就未接受過任何專業輔導協助。

 多年來我們在校園不斷宣導家暴防治法與兒少法,校園教育人員對有關家暴的通報與輔導也漸趨重視與落實。但同時我們看到許多像小智這樣的目睹暴力兒在自我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卻常很難被發現,因為他們沒有如受暴兒童般明顯的外傷讓導師輕易看得見,且目睹暴力兒因其自身特質、父母的親職功能、婚姻暴力嚴重性與延續性等因素不同,呈現的外在行為有許多差異,甚至有時是兩極化的行為:
 其一內在的傷變成外在的『壞』〜因認同家庭中的暴力,在校園中出現了衝動暴力或其他品行問題,較可能因為壞而較會被老師發現與轉介,有時看到這樣的小個案被轉介輔導時,某部分的我是為他慶幸,至少他的生命是有力量的在吶喊,讓身邊的大人無法忽略他的存在。
 其二內在的傷變成外在的『乖』〜因長期面對衝突的恐懼與壓力,努力討好成人的同時也失去了自我,外顯行為就是傳統的守規矩,讓老師只覺得較內向或沉默,此時內在的傷當然就難以被老師看見與轉介,再多的輔導資源也無法為這群外在無傷不壞但內在創傷的孩子服務了,但其實內在的創傷卻早已將其吞噬,使其無法感受生命的獨立更無法接觸外在世界,在青春期或成人後陷入極度憂鬱或扭曲之人格,攻擊自我或攻擊這壓迫他的外在世界,小智就是攻擊自我的案例。

 除了父母,最有可能看見這群孩子內在創傷的人是老師,也是最靠近孩子的專業人士,但在忙碌的課程之餘,如果又不能只依據孩子的外在行為判斷,老師要如何看見這群難以被看見創傷的孩子?考驗著老師的專業與個人對創傷的感知能力,在此建議教師多利用綜合活動與藝術課程,融入家庭與情緒議題的創作,以適時觀察孩子內在情緒與家庭困擾。

 相關可運用做為了解學生內在情緒的活動有許多,可與相關專業教師或社工討論選擇適合學生年齡興趣的內容。在此以創作『我的情緒家庭』為例介紹運用,首先可先約定好至少四種不同顏色代表四種情緒(如用紅色代表生氣等),再讓孩子畫家中包括他自己的每位家人,並為每位家人塗上他在家中常出現的不同情緒顏色比例,並視孩子的能力決定是否加上簡單的文字描述,據此創作觀察孩子與其家庭可能的情緒。當然在此創作過程,氣氛是輕鬆與被尊重,教師可鼓勵孩子只求真實不求美麗,課後檢核學生作品發現有較多負面情緒的家庭,可多與同理對話關切或與專業輔導人員討論評估有無轉介之必要。

 看不見的傷更是傷,我深信教師對學生內在創傷的看見與支持,不僅可以幫助一個目睹暴力兒的內在創傷被療癒與轉化,更可能因此拯救未來的他或別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