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暴力對學齡前幼兒發展的影響
1. 身體健康與生理發展方面
目睹暴力的幼兒就其身體健康與生理發展較容易出現負面的影響,由於暴力隨時發生,長期處於焦慮與恐懼不安情緒中常呈現的身心症狀,例如頭痛、胃痛、厭食、疲倦想睡、抵抗力弱、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因擔心暴力發生發生,造成幼兒注意力不易集中,甚至影響其睡眠品質而導致幼兒疲倦、想睡,沒有食慾胃口差,亦或主要照顧者因家暴高壓議題,可能無心照顧或忽略幼兒需求,造成幼兒衛生不良或抵抗力弱,容易生病,影響其生理發展。
2. 心理與情緒方面
目睹暴力幼兒有更多的心理及情緒上的問題,因為恐懼無助產生創傷後症候群,例如焦慮、罪惡感、自責、過度緊戒、作惡夢等,學齡前期的幼兒會出現低落的自我概念及缺乏同理心;學齡期男孩會出現較多的攻擊及行為問題;普遍會經歷憂鬱、焦慮、害怕及罪惡感等複雜交錯的情緒,孩子會認為是自己做錯事,而引起父母親之間發生暴力。若母親因為暴力不得不離開家時,孩子會感覺要為家庭的破碎負責,這不僅使孩子焦慮及充滿罪惡感,長期家暴衝突,更使得家中的大人無法顧及孩子的感受及需要,目睹暴力幼兒處在被忽略及得不到關心的情況下,易逐漸產生自卑感及學習暴力的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3. 行為方面
目睹暴力幼兒可能因暴力產生低落的自我價值出現退縮或行為退化的行為,與父母或老師疏離或依賴、黏人、攻擊等行為,可分為外向性及內向性的行為問題,外向性的行為問題例如行為偏差、反抗、不遵守規定、破壞性行為、虐待動物、人際適應困擾、學習動力低落等;內向性的行為問題例如缺乏自信、低自尊、敏感、沉默不語、無口語、莫名生氣自責、尿床、吸手指、咬指甲、單獨遊戲等行為;目睹暴力幼兒在行為上容易會有兩極的表現,例如可能在害怕衝突及希望受到別人的肯定下過度的討好、照顧別人及力求表現,或者在發洩受傷害的情緒及需要強烈保護自己的情況下,出現攻擊、破壞等行為。
4. 人身安全的風險
家暴的發生常為幼兒帶來身體上的危險,例如因害怕或驚恐躲在受害者懷中,亦或逃跑或介入暴力而受到傷害;亦或將幼兒視為同盟對象雙方爭執拉扯,反而造成幼兒驚嚇害怕或肢體傷害;亦或忠誠議題投射負面情緒轉而對幼兒刻意疏忽照顧或言語貶抑、不當管教責罰或身體虐待等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