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Links
分享園地

《親職教養》談親子互動:讓關係放在管教前

諮商心理師 陳盈心

 

在工作的場域中,時常看見有心卻滿滿無力感的父母。

他說:「我一講再講,他就是不聽;每次都一樣;這樣以後出社會該怎麼辦?」另個父母說:「對對對,我家的孩子也是,每次叫他…,結果,還不是一樣。我都快要氣死了!你說,現在都教我們要愛的教育,不能打,也不能罵,你是要叫我們怎麼教?」此句話一出,所有的父母都共鳴聲四起。「對啊,我那個年代,早就被吊起來打了! 」

   

在這段對話中,你聽見了什麼呢?

我聽見的是,生氣的父母很擔心孩子的行為影響到未來。而孩子持續性的問題行為則讓父母內心感到受挫及無力。父母想要成為孩子的翅膀,但忽略了翅膀在孩子身上,其實只要成為助手協助飛翔。過度用力,反而讓孩子失去飛翔的能力。關係不是越來越緊張衝突,就是越來越遠;無法親近。

回想兒時,那個被吊起來打的經驗是什麼?想起來時,彷彿那個困惑、害怕傷心或生氣,還在。成為父母後,一直告訴自己,我不能像我父母一樣。然而,當情緒來臨,地雷被踩到時,理智線就斷了。哭聲起時,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連結也斷了。

 

為何,孩子會講不聽呢?

因為,當孩子感覺到關係中有不安,害怕或擔心出現時,他的大腦就像面臨一場情緒風暴,整個身心急忙找的是安全庇護所。孩子透過家長的反應來感受表達是否安全?責備或體罰就像是再度加強的暴風,只會讓孩子拼命地閃躲。

那麼,我的善意如何可以被傳遞呢?

唯有你的行動,可以盡可能地讓孩子不用感到擔心或焦慮,你們的心才有機會接上並溝通。

那麼,我該如何做?

   

讓關係放在管教前

意思是,我們需要先看見人,才能真正的協助對方。當家長發現孩子的狀況,例如:改考卷分數、拿他人物品。可以練習先處理的是人,而不是事件。而這個處理指的是,用關懷好奇、慈愛的眼光,試著了解,孩子做了這個行為,他的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的需求是什麼、他的想法、心情與期待;覺得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認為如果沒有達成他人期待,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及認為自己是怎麼樣的孩子呢?如果,我們先安撫自己的擔心與生氣,再試著去好奇孩子的世界,而非直接對事詢問或處罰,你可能會獲得更多有關孩子的資訊,並可以真正的協助他。

 

當孩子擁有一個安全的港灣,他就不用拼命地尋找庇護所

你們的心會是靠近的,想教育孩子的心法,自然就會流通進去。以下提出幾個步驟協助家長面對情緒當下的自己,練習成為安全的港灣,承接來到眼前的孩子:

一、  停下來:平日覺察自己的地雷有哪些,同時在地雷觸發時,立刻在心中喊停。以避免自動化的情緒反應讓關係陷入困境。

二、  深呼吸:如果無法離開現場,那麼就大力快速的深吸氣一次,再緩慢吐氣;接著繼續深呼吸幾次。透過呼吸法讓大腦緩和下來。

三、  觀察:觀察自己的想法、情緒、身體反應及想做的行動。如果當下是憤怒不舒服的,那麼,這時候的管教通常不會有效。最終的結果會讓雙方挫折及陷入負向的互動循環。因此,我們可以選擇先不行動;緩和自己先想想,沉靜時再與孩子討論;這時的結果,往往會比直接的情緒反應好很多。同時,我也可以覺察是什麼讓我這麼生氣?生氣的部分,是孩子引發的嗎?還是跟我自己的經驗有關?例如:覺得孩子很像伴侶。因而可能把對伴侶的憤怒投射到孩子身上。透過覺察,我可以釐清情緒的源頭並學習對情緒負責。

四、  連結在關係中,唯有感覺到靠近,提供的協助才能進入對方的心。因此,思索一下,你認為自己跟孩子的心靠近嗎?如果感覺不到,甚至疏遠,那麼,或許你們的關係,最需要的已不是管教,而是如何好好的修復親子關係了。透過關係的修復,才能讓孩子真正的被協助。連結是孩子自尊的來源,當感覺自己是被接納、被愛的時候,你適切的引導,便能讓孩子安心及有信心的往前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