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Links
分享園地

《認識目睹兒》目睹創傷知情

 

受挫的老師更需要看見學生內在而療癒自己~創傷知情是關鍵
文/寬和心理諮商所 何美雪所長
  小陽從小一開始就常因為一點小事而脾氣暴衝,遇到不喜歡的自然課就會躲起來,讓老師在校園遍尋不著;上課不坐下而擋住同學視線,同學拉他的衣服要他坐下,他就掐著同學頸部壓制在地;突然想起一周前被老師沒收的膠水,老師到現在沒還他,就拿粉筆、書本、鞋子攻擊老師。每次他的情緒一來,即使老師費盡唇舌關切他,跟他曉以大義,小陽的情緒卻是不見停歇。我想所有的老師們遇到小陽這樣的孩子都會頭痛,情緒也會很快被引發,如此反覆後,老師深感無力且專業很受創,其實情緒不發作時的小陽就像小綿羊般的惹人喜愛,但發作後的小惡魔樣,老師的愛心逐漸耗竭,不得不求助專業對話。
  小陽最初還曾被懷疑是否為過動兒,但當我們翻開小陽的故事,發現他是家中老大,父母長期衝突也有婚暴行為,目前剛離婚,媽媽離開施暴的父親後,目前小陽和妹妹跟著父親同住,也就是小陽應該自有記憶以來,就身處在父母長期衝突的環境下,反覆目睹父母爭吵、嘶吼與肢體衝突,如此的父母是無法提供足夠的心理安全照顧下,小陽長期內在的驚慌如何自處?本來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就會需要可以提供內在安全的客體,主要對象通常就是父母,相信父母也認同父母的孩子才有安全感,但小陽要認同不得不拋棄小陽而離家的媽媽?還是要認同無法控制情緒會施暴的父親?即使表面較認同父親也難掩深層對母愛渴望與不安,所有的情緒暴衝行為的背後不僅是模仿更多可能是不被看見的不安全感。
  像小陽這樣的孩子總是透過情緒暴衝傳遞內在的不安,且多數是在校園中呈現許多讓老師頭痛的行為症狀,如情緒失控、說謊、偷竊、分心、自傷、懼學等,症狀差異很大,但相同的是老師們很受挫,因此孩子們的「創傷」需要被看見與理解,老師您也才能從「無法改變學生」、「我很無力」的受挫過程中站起來,重新思索幫助孩子的可能。相信對老師而言,你不需像心理師般的陪伴給予治療,但卻是很能夠提供較安全的環境療癒受創的孩子,但前提是在於您能夠具有創傷知情的知識與能力。我們從「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觀點來看,在家庭外陪伴孩子成長最久的幼兒園或國小老師,其實是最能提供受創的孩子最穩定的幫助。具創傷知情者的老師即在於你能「知道」孩子在家庭中的創傷經驗,也「看懂」孩子的行為跟創傷的關聯,即能用不同的方式「回應」孩子的行為,更能「滋養」孩子的內在提供安全關係。下面我就創傷知情四個主要內涵介紹與舉例:
  1. 理解創傷(Realize)~「知道」孩子的家庭經驗
    探索孩子的家庭經驗是了解孩子的首要課題,老師有時須刻意的觀察或安排活動蒐集孩子的家庭互動經驗,例如透過課堂中的「我的家人」繪畫、「家庭星座」,說家庭故事或情緒遊戲等如圖片,察覺到學生在家庭的互動是否有高衝突甚至暴力,就可針對較高風險的孩子給予較個別的關切或與其對話。猶記得多年前有次在課堂上我請孩子以「惡作劇大師」為主題進行繪畫,有個孩子的惡作劇方式是用大吊車把父親吊起來,繪畫很有創意但卻讓我心中一驚,與孩子私下詢問確認其父親是常用繩子把孩子綁起來處罰,很慶幸當時有敏感到孩子的異樣,而能探索更多家庭互動經驗對孩子的影響。
    16070602580                                                              課程中讓孩子創作我的家並自由說故事
  2. 辨認創傷(Recognize)~ 「看懂」孩子的行為跟創傷的關聯
    長期目睹暴力下的孩子,因個別和環境的差異,每個孩子受到的影響與差異不同,有的行為如同小陽般出現干擾行為讓老師頭痛無力,但也有可能是壓抑、焦慮、沒自信或過度乖巧等,這些表面行為與家庭內的暴力關聯程度,老師要能從其表面行為看懂創傷的影響其實不容易,有時須諮詢相關專業較能理解其脈絡,否則有時還是難以看到期間的脈絡,因此有時會誤以為是孩子的本質或生病了,如小陽就曾被誤以為是否為過動兒,差點忽略父母長期暴力對其情緒行為的嚴重影響。曾經,我在一場監護權之爭的法院調解過程,感受到被離婚的父親在對母親巨大的憤怒難以平息下,雖離婚3年了,但父親持續以各種方式阻擾母親探視5歲的女兒,在女兒面前指控其母親的諸多不是,甚至父母為此互告傷害,在孩子面前互相錄影取證等,調解過程,最讓我憂心的其實是不須出席的小女孩,請家事調查官協助訪查,小女孩面對溫暖的家調官詢問時,想到害怕父親生氣但想見又不敢見母親的痛苦矛盾時竟然哭到發抖,內在的不安相當令人心疼,但小女孩這些情緒在學校其實壓抑隱藏的很好,幼稚園老師其實不容易看出來而主動給予協助。
  3. 利用創傷知識做回應(Respond)~「支持性」回應孩子的行為
    如果在「知道」孩子的創傷經驗,也「看懂」孩子的行為與創傷關聯後,對老師的挑戰,是如何回應孩子的行為特別是干擾性行為。首先就會避免只把孩子當作犯錯的人,不再只想以「懲罰」行為來形塑或改變孩子。另外需敏感於孩子的內在情緒,孩子的不安、焦慮其實常以暴怒來表達,但孩子自己是無法察覺有賴老師的回應幫助他。在情緒失控當下,更多可以做的是給予孩子時間與空間幫助孩子理解自己,並協助情緒或壓力的紓解,如在小陽暴衝時,老師不是複製在家中的指責或懲罰氛圍,而是能給予較安全的環境,避免周遭人事物持續給予刺激,溫和同理他的生氣與不安,待其情緒平和回到小天使樣,再好好對話整個事件,幫助小陽看見與理解自己。而對於孩子因創傷不安呈現焦慮或過度壓抑的行為,能給予支持的老師也不再是努力要求其改變,如「你可以做到」「你很勇敢沒問題」等這種表面是鼓勵,實際上卻只是增加更多無形壓力給焦慮的孩子,孩子當下最需要的常常只是你的同理、包容與等待。
  4. 防止再度受創(Resist Re-traumatization)~在師生信任關係中「滋養」孩子
    目睹兒是在家庭關係中受創,最好的修復也是能在與成人的關係中得到療癒和改變。因父母衝突下的親子關係常有許多不穩定與焦慮,而幼兒園與國小教師是在家庭外陪伴孩子最深遠的成人,許多孩子也會投射許多對父母的情感在老師身上,因此,一段安全、信任且有愛的師生關係最是能修復孩子原本可能崩壞的人我關係。但此滋養關係最重要不在於討好,而是「穩定一致的關愛」,不因孩子的討好或干擾行為而改變師生關係,因此暴衝後的小陽仍然可以感受到老師給予的關愛,就是提供了小陽內在最大的保護層。
    16070602581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創兒童生命中的支持者或滋養者,我在諮商中以遊戲治療直接幫助受創兒童,也在法院調解中試圖幫助受創兒童的家庭系統改變,而在校園中的老師,你也有很多的機會與可能協助孩子,只要你能擁有創傷知情的知識與能力,你可以成為一位創傷知情者,你就有能力創造安全與有愛的環境給在家庭中受創的學生,幫助他們有改變與修復自我的可能,就如圖片中的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