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Links
分享園地

《親職教養》你就是跟你那個爸/媽一樣!

諮商心理師 陳盈心撰寫2019.05.28  

~從大腦淺談父母過去婚姻創傷對親子互動的影響~

阿香來做心理諮商,說到過去在婚姻中的痛苦,聲淚俱下。話鋒一轉,提到兒子,「他就跟他那個爸爸一樣」(以下例子為編撰)…。

阿香來到晤談室娓娓道來,覺得自己很苦,好不容易帶孩子離開暴力相對的環境,辛苦撐起一個家,但孩子很不聽話。更氣的是,孩子居然跟「那個人」那麼像。談到關係暴力創傷,我們可以嘗試用大腦的功能來理解。簡單來說,人的腦幹與邊緣系統,兩者合稱為情緒腦;大腦前額葉皮質則是我們的理性腦,情緒腦與理性腦就像是馬與騎士(劉思潔譯,2017),需要一起合作協調以達到平衡。若情緒腦缺乏理性腦的幫忙,就容易像失控的馬。

創傷容易讓身體長期持續處於一種過度警覺的狀態,更容易因為微小的刺激而使理性腦與情緒腦無法合作。情緒腦會快速啟動生存模式的攻擊或逃跑反應,以維護自尊不受傷。在暴力相對的關係中,受傷的一方很容易覺得自己是不重要、不好、不值得被愛的。而這樣的想法,不會因為離開了不健康的關係便停止。並會從內心深處影響著自己與周圍的關係。例如:阿香某天晚上回家看見兒子功課沒寫完就在玩,便大聲的斥責孩子。阿香事後平靜下來發現,會如此是因為工作很累,加上被刺激(覺得孩子不聽話),而引發了自己的無力感與不被尊重的心情,甚至心裡覺得自己是個不好的媽媽、自己是不好的。那難受的感覺很容易在無法調節的狀態下,轉為一種怒氣而發在孩子身上。而過去被伴侶傷害的痛與憤怒感,同樣很可能在沒有覺察之下,轉移到較安全的對象上,例如:孩子、原生家庭家人。或是將自己內在的煩躁與不舒服,投射在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在找麻煩、惹大人生氣。未被覺察的情緒與感受/想法,會容易讓一個人當下失去理性。這個機制簡化如下:

內在信念:
我是不好的 (或我是不被愛/不重要的..等)
身心疲累+外在刺激
攻擊/迴避的自動化反應
以維護內在的自尊或安全感

那麼如何幫忙自己,以避免未療癒的傷與保護機制影響親子關係呢?很簡單,從現在開始,練習覺察你的自動化反應機制是什麼?從原生家庭或是婚姻關係中,你形成了如何觀看自己的信念/想法?而這樣的信念又容易在哪些時刻,讓你出現自動化的行動 (攻擊/逃跑)?透過願意花時間覺察/書寫反思或心理諮商,可以幫忙整理經驗,認識自己的身心反應。協助個人在自動化反應之前,因為有覺察,而做出有選擇的行動,減少親子衝突與緊張。同時透過教養當下與平常適時的調節情緒與照顧自己的身體,讓理性腦幫忙情緒腦,亦能增加內在的彈性來處理當下的親子議題。例如:提醒自己,孩子與前任伴侶是不同的人、每天工作回家前,先給自己至少10-20分鐘的時間,調整一天下來感到疲憊的心。或許是停好車後,先到家附近稍微走一走,轉移思緒。看看除了自己之外的人/街道/天空色彩。如果你家附近有較安靜的地方,是最理想的。可以在那邊走動與先沉澱自己。做幾個深呼吸、緩慢的走路,跟自己說一說今天一天可以感謝或肯定自己的話再回家。或許你會覺得太忙碌,沒有時間做這些事情。然而,時間是你給與自己的。若你願意給自己一點空間,相信這樣的沉澱會讓你回家後打開更多的心理空間給與你的寶貝們。透過每日有意識的給予自己沉澱、放慢與鼓勵肯定自己的時間與空間,相信你與孩子的相處品質將會有所不同。

 

 

  • 建議延伸閱讀:
    周玥、李碩(譯)(2016)。Daniel J.Siegel與Tina Payne Bryson著。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台北:地平線文化。
  • 參考資料:
    劉思潔(譯)(2017)。BesselVan der Kolk著。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新北市:大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