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目睹兒》隱形的傷痕~子女目睹家暴在成長歷程的影響
諮商心理師/諮商輔導博士 陳佩雯
「家是最溫暖的避風港」,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但家真的會給予溫暖,能夠保護好每個家庭成員嗎?當家庭關係蒙上暴力的陰影,弱小單純的孩子要如何去面對成熟複雜的大人世界呢?
小孩內心的呼喊,大人有聽見嗎?
「依稀記得五歲那年,我被玻璃碎裂的聲音吵醒,起身到客廳,看到倒地、頭部滿是流血的媽媽,那時驚呆了,好不容易回神,正想要上前幫忙時,突然看到爸爸的腳正朝向媽媽的身體踹下去,當時的我害怕地只能站在原地,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已經數不清多少的夜晚,總會在房裡聽到推打、吼叫以及物品被砸落的各種聲響,我太害怕再看到媽媽受傷,所以我只能用棉被蓋住耳朵,不想去聽,不想去看,只希望這一切趕快結束。」
這樣的畫面和感受在孩子心中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不斷上演的家庭暴力,孩子可以感受到高漲的情緒,卻難以理解發生的原因,這些孩子本該好好被呵護、疼惜,卻要去承擔這樣巨大的壓力,當我們關注大人們的衝突,是否能聽見孩子內心吶喊的聲音?
我們大人吵架,又沒有打小孩
有些大人施暴並未直接傷害小孩,但要目睹子女看著自己的父或母去傷害另一方,聽著自己的父或母數落另一方,原本是父母雙人演出的劇情,孩子卻被強迫要參與演出,不知該如何去因應,這種說不出口的隠形傷害,嚴重程度絕不亞於直接承受暴力的傷害。
大人的衝突會造成孩子的壓力,沒有外傷的痛更錐心,心中難以說出口的傷痕和陰影,就像滴水穿石會慢慢侵蝕心靈,影響人格的形塑,甚至引發憂鬱、焦慮、自傷等症狀。
暴力陰影默默在小孩心裡蔓延
第一次看見或聽見家暴的孩子,大都是會害怕地在躲在一旁,不敢直接去面對。如果暴力衝突越演越烈,有些孩子會躲到房間把自己藏起來,不想聽,不想看,更不想知道;但也有些孩子為了保護受暴者,或是厭惡施暴者的惡行,他們是會直接去制止施暴者,讓自己捲入暴力中。
長期處於暴力的環境,孩子持續承受著壓力,有些孩子容易出現自責,過度承擔他人的責任;亦有些孩子累積怨恨和憤怒,進而產生攻擊行為。甚至,有些孩子因為長久感到悲傷、失落,從孤單無助,漸漸轉變絕望,選擇冷漠,和人際脫離。在過去研究中也發現,目睹子女在親密關係的發展也會有很大的機率成為下一個家暴的施暴者或受暴者。
暴力陰影絕對不會因為隨著孩子成長而消失,尤其孩子內心的恐懼更是會因為說不出口的事實,而讓負向的情緒逐漸蔓延開來,傷痛更是會因為積壓,而變得更加劇痛。
想切斷卻又割捨不了的矛盾情感
暴力的丈夫(妻子)不一定是暴力的父親(母親),孩子對施暴者扭曲的形象會影響孩子對自我概念的建立,平日對孩子疼愛有加,卻會對配偶拳打腳踢,厭惡施暴者的暴行,卻又想想依賴靠近有愛的父或母。有些孩子看到受暴者受到傷害會想保護,也較容易選擇和受暴者站在同一邊,但長久沒有界線的親子關係,有可能轉變為情緒勒索,目睹子女長大後也可能會去責怪受暴者猶豫不決,無法保護自己,造成孩子的傷害。
為了平息父母的戰爭,有些孩子會直接介入父母的爭執。如果無法介入,或介入無效,有些孩子會轉變為闖禍精、生病王,不斷「犧牲自己」讓父母轉移雙方爭吵的焦點,進而建立共同「拯救孩子」的目標。孩子製造問題來平息父母的衝突,看似對家庭提供正向功能,但長久下來會讓孩子漠視自己的感受,委曲求全只求留在關係中,造成自我價值低落,認為自己不重要、不值得被愛。不想面對施暴者和受暴者是自己父母的事實,想切斷關係卻又有切不斷的血緣,以及斷絕不了的情感,愛恨交織更讓目睹子女討厭這樣矛盾的自己。
小孩捲入大人戰局,左右為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成了爸媽的傳話筒,也承接爸媽對彼此的怒氣。」
父母冷戰有時會將孩子拖下水,要求孩子「你去跟你的爸爸說」,「你去跟你的媽媽說」,轉達的言語充滿對對方指控、嘲諷與不滿,甚至有些內容還超出孩子可以理解的範圍。但孩子似懂非懂地轉述,再次承受大人的負向情緒,漸漸地孩子陷入不知該說或不該說的窘境,有時為了避免衝突,孩子開始選擇說謊。
父母衝突有時會拉攏孩子結盟,要求孩子要選邊站,或是把孩子當成「情緒伴侶」,向孩子抱怨另一半、抒發情緒,而大人的仇恨就這樣轉嫁到孩子身上。甚至要求孩子當裁判,被迫見證或評斷父或母的是非對錯。更甚之,父或母之一會利用孩子達到報復、控制另一方的目的。
目睹子女容易成為父母衝突關係中的代罪羔羊,讓小孩捲入大人的戰局,孩子只會左右為難,迫使自己提早長大,甚至取代父母的角色,挑起照顧、保護的責任,純真的童年就這樣消逝不見。所以,當大人處心積慮想要對付另一方時,有沒有認真想過,身心尚未成熟的小孩要如何能夠承受得起如此複雜的情緒與問題?
父母的衝突不該轉嫁到子女身上
「都是我不好(不乖),才會讓爸媽吵架。」
「是不是我做錯什麼,才讓爸媽離婚。」
目睹子女常會將所有問題歸咎在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犯錯,才讓父母吵架,因為感到罪惡感或是羞愧,孩子變得畏縮,有時還會過度討好大人,來避免父母衝突。成熟的大人要告訴小孩「暴力發生不是你的錯」,要讓目睹子女知道這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會努力學習如何去處理好衝突。
受暴者常說為了小孩無法脫離暴力,但實際上小孩也受困在父母膠著的關係。面對家暴,只有大人最清楚自己的狀況,與其逃避找理由,倒不如學習跨出困境,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如果深陷衝突中,不知該如何協助孩子,也別忘了多加利用社區資源,尋求專業的協助。
如果父母了解暴力對目睹子女的傷害,就要在暴力衝突期間,各自學習如何解決衝突的能力,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建立情緒和心理的界線,能夠多注意孩子的狀況,願意多一些溝通、陪伴,讓父母成為孩子信任的人,讓孩子可以依靠大人,這樣孩子才有機會可以重新釐清問題的來源,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從孩子這一代開始破除暴力的循環。